海南           黎族
陶       艺

Pottery

黎陶说

黎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黎族人民在这一时期就开始使用陶器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考古发现表明,黎族地区出土的陶器上具有丰富的纹饰和多样的形状, 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信仰。黎陶与其他地区的陶艺有着明显的区别, 展现了黎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

烹饪器具

0

%

包括釜、甑、蒸酒器、蒸饭器等,这些陶器主要用于烹饪和蒸煮食物, 可能占据了黎族陶器使用的主要部分

储存容器

0

%

如瓮、罐等,用于储存水、酒或其他物品,也是黎族陶器中的重要类别。

饮食器具

0

%

包括碗、盆等,用于盛放食物和进餐,在日常使用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其他用途

0

%

可能还包括一些特殊用途的陶器,如陶瓢等,用于盛放食盐与盛菜等, 虽然数量可能不多,但在特定用途中发挥着作用

黎陶说 之
                 地域分布

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
黎族陶艺的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海南岛的黎族聚居地区,尤其是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在风格差异上,黎族陶艺展现出不同地区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制作方法:

地区

昌江地区: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镇大坡地区的黎族陶艺以其独特的手工泥条盘筑成型和低温露天堆烧技艺而闻名。在烧制过程中,陶器会形成自然的褐色斑点,增加了陶器的美感。

三亚地区:三亚市天涯镇黑土村委会,尤其是布曲村所烧制的黎陶,以其使用椰壳作为燃料的特色而突出,陶器外表会浮现水墨画青烟般的色彩。这种特殊的烧制方法使得三亚地区的黎陶具有独特的外观特征。

其他地区:黎族制陶技艺保留在哈方言、润方言、美孚方言、赛方言等区域,这些地区的陶艺可能在具体的制作方法和装饰纹样上有所差异,但共同保留了黎族制陶的基本特点和传统技艺

高岭土

主要用于黎陶的制作,多见于田地、山里,采制陶用土需要挖3米至5米深。

黄白土和蓝白土

这两种土可以制陶,但通常都是单独使用,并不混合。挖回来的原土是一种灰色块石状泥,为高铁粘土,烧成之后呈深砖红色。

灰黄色、粘性较弱的原土

在早田和坡地之间地表下挖的,另一种是在水田边挖的灰白色块状土,密度较高且粘性强。这两种土混合使用,是制作黎陶的原料。

陶器

黎族制陶过程中,制作地陶器主要包括以下这些

双耳陶

黎陶制陶工艺

黎族陶艺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挖陶土:首先挖取适合做陶的粘土,通常取自田间或山里,深度可达3米至5米。
晒陶土:将挖出的陶土进行晾晒,以便于后续的加工处理。
粉碎陶土:稍干后的陶土放在独木臼里舂打粉碎,之后倒在竹筛里筛出细粉末。
和泥:用水与黏土按一定比例掺和,揉成泥团,并增加其粘性,阴放几天,让陶泥变性变熟。
制坯:使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坯,包括底盘的制作、器壁的盘筑、沿口的安装和修整。将泥团搓成泥条,盘绕在器底上,用手捏牢,用木板、贝壳等工具拍打、抹平陶坯的内外壁,塑成所需器皿形状。
阴干:制作好的陶坯需要在阳光下晾晒、阴干10到15天,直至完全干透。
准备烧陶:在烧陶前,家里的男丁需要上山采集“紫涯”(黎语)的树皮,将树皮捣成汁,用于最后的淬火。
点火烧陶:选择露天平地,将柴火架成堆,陶坯倒扣在柴堆上进行烧制。
祈祷和驱鬼仪式:在烧烤陶坯之前,按照黎族传统方式,虔诚地围绕柴堆边歌边舞,让神灵保佑制陶。
烧陶:使用钻木取火的方式获取火种,点燃稻草与木柴,使陶坯在高温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淬火上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烧制后,用木棍把烧得通红的陶器一个个挑出来,再把事前备好的“赛子若”树皮水淋洒在陶器上进行淬火冷却,增加硬度,并形成黑红色点状或片状的斑斑油彩。

纹样

黎族陶罐上的纹样

黎族陶艺的传承

建立传习所且政府不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黎陶手艺
1

传承人

羊拜亮

Animal Care Group

女,黎族,1935年生,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羊拜亮1948年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制作黎族陶器,掌握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成为制陶能手。

更多

传承人

刘梅珍

National Awareness

海南昌江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省级传承人,她从10岁开始就跟着母亲接触传统制陶技艺,并在后来的生活中投身于黎陶技艺的传承与推广。

更多
2

传承人

黄玉英

Digital World

羊拜亮的女儿,也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承人。她从小听着母亲的《制陶歌》长大,并成为母亲的好帮手,继承了制陶技艺。

更多

传承人

文阿芬、黄翠美

Save World Org

羊拜亮的孙媳,也是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传承人之一。羊拜亮的曾孙女,继承了家族的制陶技艺。

更多